听闻千年古镇伍佑正打造“盐城人梦中水乡”,出生水乡、生长水乡的我对此充满期待。适逢假期,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过大街、穿小巷,探访了这座古镇,尽管是走马观花,却在我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烙印。 千年之前,一位广东人,北宋名臣,誉为“庆历四谏官”之一的余靖,题写了《楚州盐城南场公署壁记》,扩大了伍佑场在两淮盐业中的重要影响。一路陪同的珠溪文化研究会会长卞龙林介绍,自煮海煎盐始,历明清繁华,伍佑一直是两淮盐业重地,苏北闻名遐迩的水陆码头。繁盛的盐业商贸使伍佑街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声名远播的“瘦扬州”。 伍佑,盐城南大门,2000多年的开拓承继、构筑营造,沿着运盐河两岸,先西堡,继东包,再珠溪,改伍佑,清晰的发展脉络、独特的空间形态、深邃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伍佑古镇经纬。依河而居,张弓欲发,巷陌纵横,曲径通幽——沿海风貌与里下河风光交织,受到了诸多商贾大户的青睐、留下了许多名人雅士的足迹。 伍佑古称珠溪,系因流经集镇中心运盐河盛产河蚌珍珠而名。“逐水而镇”的空间布局是珠溪古镇的最大特点。水,生命之源。地理因水而灵动,城镇因水而生机。融入自然,亲水、近水是人类天性。串场河、伍佑港构成古镇两条龙形水势,以水为街、借水得景,因水兴镇是珠溪古镇的建筑空间布局特点。 一条宽阔的串场河将古镇揽在怀里,那么依恋、融洽,那么和谐、安详。登高远眺,远景入目,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智慧。如今,串场河让伍佑古镇与南海未来城实现了古代与现代及未来的穿越对话、交融发展。 穿越古镇,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望并沉浸到历史中。 串场河最初为两淮盐场运盐河,伍佑人称之“大盐河”。自唐大历元年(766年),串场河前身复堆河形成,至今经历1250多年。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运盐河得串场河名。串场河几乎与范公堤平行,流经古镇与珠溪交汇,表现出对伍佑的特别眷恋,拐了个出奇的大弯半环拥抱集镇,与珠溪再次交汇,继续保持与范公堤平行方向流出。古镇段串场河呈现巨龙飞舞形态。人们说,串场河给伍佑带来好气势。串场河、珠溪、范公堤构成古镇大小相融两张弓,伍佑满弓待发、昂扬奋进。 伍佑港,本名老人港、狗溪港,纳细流汇入串场河,过铁绳桥围着文庙折向北,过白虎桥、经青龙桥转而向东抵龙王滩,继而漫流东南入斗龙港出海。龙王滩是龙形水势之首。远古时代,这里是水天相接之大海。沧海桑田,演变成广袤滩涂。一千八百余亩龙王滩,东枕范公堤,西融串场河,沙港、湛港、玉带河,越河、新河、文曲沟,涌聚珠溪,借道斗龙港,汇入东海。干枯时节,龙王滩地形地貌显露无遗。其主体呈龙颈昂首向东状,龙身两侧均匀分布四个龙爪形半岛。平常水位,湖面宽阔,碧水荡漾,芦蒲溢清香,百鸟齐欢唱,龙王滩是古镇活力四射的生态绿肺。 岁月沧桑,沧桑岁月。叙述历史文化,卞龙林如数家珍。“东堡庄”“东包厂”是海盐文化的记录,这里是古镇最先的“东市街”,存放盐包的仓库,古八景“盐廪积雪”之遗址。“场署巷”“大堂后”点明了场公署所在地。“共和巷”是辛亥革命产物,见证了“驱除鞑虏,振兴中华”伍佑的伟大壮举。巷内古民居曾氏大楼、同源祥大院保存完好,这里还是当年盐东县伍佑区委、区政府旧址。战争年代敌我双方的三层木楼瞭望哨设在院内。“新安会馆”是徽商们信息交流场所。“宏美巷”是因盐商尉宏美住于此处而名。巷内有三元宫。“堂子巷”是当年育婴堂所在地,“钥匙弯”是巷道形态的反映,“大楼巷”烙上了当铺、钱庄的印记,“文曲巷”“文昌桥”“魁星阁”“崇文巷”,反映了古镇人们对文化教育的崇尚,等等。伍佑的街巷多而密,狭而长,整座古镇仿佛由无数巷子编织而成。众多街巷栉风沐雨留存至今,成为古镇历史风貌的见证,成为伍佑古镇的独特存在。 古镇建筑形态呈“徽派建筑”特征,改良性的青砖黛瓦、木雕砖雕,封火墙、雕花窗,反映了沿海滩涂自然环境和里下河平原特点,表露了人们与大自然相融共居的建筑美学倾向。沿街商户门面,沿巷聚居家庭,前店后院式、前厅后堂式的空间布局形成了伍佑建筑风格,分列街巷的三合院、四合院等院落是其典型特征。门邻门、山搭山,同檐口、合山墙,共院落、穿堂过,同过道、不闭户,是古镇人和谐相处一家亲的突出体现。伍佑建筑与徽派风格的结合,影响着古镇文化发展,得到伍佑人的认同,成为人们心底难以磨灭的记忆。 依珠溪河形成的南街,是伍佑最为繁华的街市,西侧街面为临河建筑。临河墙设窗,“推窗见流水”,仿佛见到古人吊桶从窗口放下从河内打水,抑或与停泊河岸的小船进行小本经营。钱在桶内放下,货放桶内拎上。临街商铺门面,顾客盈门,“开门进斗金”。 古镇的街巷布局、建筑风格体现“国学文化”。九座圈门拱守古镇,直至20世纪60年代东圈门、南圈门仍存,与扬州城布局形态几无两样。 漫步古镇,轻轻抚摸着一块块被古镇后人寻觅而来的匾额,犹如触摸一段段历史。 圈门城匾是民俗文化中精品,融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于一体。东圈门城匾朝东是“紫气东来”,面西是“瑶池西望”。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秋兴八首》中也有诗句:“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南圈门的“薰风南来”“风叶薰时”,北圈门的“北阙恩光”“示我周行”在诗经上有录。透过这些,我们足以品味到先人们那种为民着想、解民之忧,以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体会到先人们对脚下土地的真挚热爱和良好祝愿。 伍佑“通济桥”东有座“王氏家祠”,其西侧专辟祭堂“王艮祠”。王艮,东台安丰人,字汝止,号心斋。他一生倡导“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为其“泰州学派”创始人奠定了根本。伍佑南街陈氏大院砖雕“仙鹤栖彩云”“石榴子满堂”,邓氏门楣木雕“凤凰牡丹”“福到吉祥”,以及屋脊花饰“麒麟送子”等,都闪烁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名称的协调呼应也表现得极为充分。像青龙桥对白虎桥,文斗街连着七星桥,玉带河通向珠溪河,文曲沟架上文昌桥,观音阁眺望魅星楼,等等。 漫步在伍佑的深巷老宅,自然而然陶醉在这里的通幽曲“巷”、拱桥流水、飞檐翘角的细致之中,沉浸在人文佳话之中。陈氏大院内还有两株枯枝牡丹,枯枝老态嶙峋,卞龙林说,两株枯枝牡丹其株形、花态绝不亚于便仓牡丹。主人因事外出,未能一睹芳容,留下些许遗憾。 初访古镇,内心宁静,收获满满。我们相约,待他日再探古镇!
转-盐城晚报
完成伍佑珠溪古镇铁绳桥、板桥、配套廊架、钢结构部分 |